回首歷史 感悟初心
“我的愿望,是帶動更多孩子,華僑的孩子、我的后代,真心誠意地愛這個國家!”中共一大紀念館前,猶太難民后裔沙拉·伊馬斯這樣說。

中共一大紀念館6月3日正式開放。得知開館的消息,沙拉跟隨虹口區僑聯趕來“打卡”。她特意穿了一襲紅衣,帶了一條象征純潔的白色圍巾。

她說,現在大家生活幸福,但沒有人會想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兒。這樣一處紅色地標,讓更多人了解到:建立這個國家是不容易的,每個人都需要捍衛自己的民族、國家。

上海,這座海派文化的包容性,讓她頗有感觸。 二戰時期,上海是2萬多名猶太難民避難的“港灣”;1943年2月后,有約1.4萬名猶太難民聚居在虹口提籃橋區域。
“這片土地上曾收留過成千上萬的猶太難民,我父親便是其中的一個。今天,我猶如兒女重回母親身邊。”沙拉·伊馬斯的父親利維·伊馬斯是一位生活在德國與波蘭邊境的猶太人。1938年“水晶之夜”后,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拉開帷幕,“當時大家都想逃出去,用一包鉆石換一個簽證也是常見的。他們以為拿到了生命的保障,但其實很多國家都將他們拒之門外,有些人在海上漂泊了70多天仍未找到落腳之處。”
“是上海敞開了胸懷,接納了所有來避難的猶太難民,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延續生命。” 沙拉感受到,這座城當時高度開放、充滿活力、勇于創新的氣質面貌,也吸引了一批進步文化人才匯聚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“安全的港灣”。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誕生,上海成為了一座紅色之城、光榮之城。
而這種精氣神,在當下已經融入這座城的血脈,鑄就了上海“開放、創新、包容”的城市品格。 中以建交后,沙拉回到了以色列,但她卻在十年后,也就是2002年,重新回到了中國、上海。她深情地說:“我的父親在這里避開納粹的屠殺,并把我生在了這片土地上。我選擇講中國語言、吃中國食物、交中國伙伴、受中國傳統教育。我選擇黃皮膚、黑眼睛的男人做我的丈夫,選擇海納百川的上海安家落戶,選擇中國作為祖國;因為我是中國故事的一個元素,我同這座城市息息相關,我習慣了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。”
現在的沙拉,還是上海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,她在全國各地做過幾十場演講。她表示要用各種形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中國聲音。
友情鏈接
“我的愿望,是帶動更多孩子,華僑的孩子、我的后代,真心誠意地愛這個國家!”中共一大紀念館前,猶太難民后裔沙拉·伊馬斯這樣說。
中共一大紀念館6月3日正式開放。得知開館的消息,沙拉跟隨虹口區僑聯趕來“打卡”。她特意穿了一襲紅衣,帶了一條象征純潔的白色圍巾。
她說,現在大家生活幸福,但沒有人會想到我們的幸福生活來自哪兒。這樣一處紅色地標,讓更多人了解到:建立這個國家是不容易的,每個人都需要捍衛自己的民族、國家。
上海,這座海派文化的包容性,讓她頗有感觸。 二戰時期,上海是2萬多名猶太難民避難的“港灣”;1943年2月后,有約1.4萬名猶太難民聚居在虹口提籃橋區域。
“這片土地上曾收留過成千上萬的猶太難民,我父親便是其中的一個。今天,我猶如兒女重回母親身邊。”沙拉·伊馬斯的父親利維·伊馬斯是一位生活在德國與波蘭邊境的猶太人。1938年“水晶之夜”后,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拉開帷幕,“當時大家都想逃出去,用一包鉆石換一個簽證也是常見的。他們以為拿到了生命的保障,但其實很多國家都將他們拒之門外,有些人在海上漂泊了70多天仍未找到落腳之處。”
“是上海敞開了胸懷,接納了所有來避難的猶太難民,數以萬計的猶太人在這片土地上得以延續生命。” 沙拉感受到,這座城當時高度開放、充滿活力、勇于創新的氣質面貌,也吸引了一批進步文化人才匯聚。為他們提供了一個“安全的港灣”。中國共產黨從這里誕生,上海成為了一座紅色之城、光榮之城。
而這種精氣神,在當下已經融入這座城的血脈,鑄就了上海“開放、創新、包容”的城市品格。 中以建交后,沙拉回到了以色列,但她卻在十年后,也就是2002年,重新回到了中國、上海。她深情地說:“我的父親在這里避開納粹的屠殺,并把我生在了這片土地上。我選擇講中國語言、吃中國食物、交中國伙伴、受中國傳統教育。我選擇黃皮膚、黑眼睛的男人做我的丈夫,選擇海納百川的上海安家落戶,選擇中國作為祖國;因為我是中國故事的一個元素,我同這座城市息息相關,我習慣了每天太陽從東方升起。”
現在的沙拉,還是上海社科院猶太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,她在全國各地做過幾十場演講。她表示要用各種形式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,傳播中國聲音。